常言说:“四缸一锅,不贵好喝”,小吃以它件小、价低、口味丰富等特点,深受群众的喜爱。小吃一词原称小食,最早见于晋干宝所著《搜神记》。
郑州小吃的品种主要分为六大类。
第一类为馍饼类,这是郑州市民的主要主食。如开花馍、枣馍、枣锅盔、花窝窝等。
开花馍——
小编寄语:这个我还真没吃过,有时间可以让老妈给做!!!
可以追溯到晋代,当时便有“坼作十字”形的蒸饼市售。今之开花馍是在面团充分发酵后加入适量白糖,饧到一定程度后下剂、成形、蒸制。成熟后,馍顶均匀绽放如花朵,故称开花馍,口感暄甜。
开花馍,与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些渊源。至于故事的具体内容呢,大家自己搜搜吧。
如果想要做出好吃又香又甜的开花馍也是有技巧的: 如选不好料,硬度不到,火力不达,蒸出的蒸馍开不了花,则为失败,开花者才为成功。要成功,必须是水少、酵少、干粉多、白糖多、坯面硬、火力大,蒸出的馍才开花。
枣馍——


小编寄语:这个有吃过,小时候奶奶给蒸过,不过我只掏枣子吃。
在中原民间,每当过了农历腊月初八以后,就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。特别是腊月二十三祭完灶神后,各家各户便忙忙碌碌置办年货。孩子们跑前跑后,买鞭炮,吃零食,嘴里吟唱着不知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的过年谣:
二十三,祭灶官。
二十四,扫房子。
二十五,磨豆腐。
二十六,去割肉。
二十七,杀只鸡。
二十八,蒸枣花。
二十九,去打酒。
三十儿,捏鼻儿(饺子)。
初一儿,撅着屁股乱作揖儿。
过年谣中的"二十八,蒸枣花",指的是春节前的蒸年馍习俗。
枣馍的种类很多,有枣花、枣山、枣卷、枣圆等,人们根据馍的不同形状,给枣镁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字,但主要是枣山和枣花两种。
不同的地区,做法也不完全相同。
郑州一带是把一个个枣花馍叠放在一个大面饼上,从下至上,次第渐小,套成一个山形枣馍。
新乡是把和好的面搓成长条,两条夹枣卷成"古万字如意"形,然后一个个对起,垒为大圆团花或山形的馔式大枣饼,取其形状"万字不到头"、"如意"之意。
枣花馍的做法是:将发酵的麦面擀成圆片,用刀从中间切开,把切开的两个半圆相对,用筷子从中间一夹,一朵四瓣面花就出来了。然后在每个瓣上插上红枣,就成了一个精致的枣花馍。如果把枣花馍挤成山形,人们就称它为枣山。有的地方做枣花漠非常讲究,层层叠叠,再饰以面花,红白相间,非常好看。
枣锅盔——
小编寄语:这个哪有卖,找时间去尝尝。
传统风味小吃,此品种被收入《中国烹饪百科全书》。以面粉、红枣等为原料焙炕而成。外皮酥焦,内里软甜,盛行于清朝末年及民国年间。
枣锅盔的特色:
外酥香,内软甜,味美可口。
枣锅盔做法:
制作材料:
面粉2000克,老酵面150克,红枣1750克,白糖150克,玫瑰、饴糖、芝麻各50克,青红丝25克,食碱适量。
制作方法: 1.将老酵面澥开倒入盆内,将面粉倒入,对水和成面块(500克面对水150-200克),略饧后加入适量碱水,放入干面粉揉匀。
2.红枣洗净煮熟,捞出晾凉。将面团分成3份,其中1份擀成圆片,将枣立着均匀地排在上面。另一份擀成圆片,切成长条,每排一圈枣,用长面条紧贴一圈,固定枣的位置,并和下圈枣隔开,同时撒入玫瑰。枣排完后,将剩下的一面也擀成圆片,并稍大于底面皮片,盖在枣的上面,将周围包住,制成"枣锅盔"。
3.枣锅盔放入平底鏊里,用小文火烙制片刻,即在面上撒少许水,粘上芝麻,翻身烙另一面,待花纹起匀时,再翻个身,并垫上垫圈,继续烙30分钟左右,待呈柿黄色、锅盔熟时,将鏊端离火口,刷上糖稀,撒上白糖和青、红丝即成。食时切成长方块。
枣锅盔的制作要领: 1.面团要揉匀饧透,揉至光滑为宜;
2.烙制时火不宜太旺,以免焦煳。
花窝窝——这个小编还没有找到,知道朋友欢迎补充哈~~